纪实:那年我刑满出狱时已32岁,回家后相亲四次,都以失败告终
“出来那天,我兜里只有一张2002年的公交卡,和一本写满报道的剪贴本。”——这是老周(化名)第一次跟我聊天时说的第一句话。他没说“重新做人”那种套话,反而先吐槽:“外面连烤肠都涨到五块了,我进去前才一块五。”一句话,把十六年零四个月的空白,压成一声苦笑。
“出来那天,我兜里只有一张2002年的公交卡,和一本写满报道的剪贴本。”——这是老周(化名)第一次跟我聊天时说的第一句话。他没说“重新做人”那种套话,反而先吐槽:“外面连烤肠都涨到五块了,我进去前才一块五。”一句话,把十六年零四个月的空白,压成一声苦笑。
阿强在惠州城西开早餐店,天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,打肠粉、煲凉茶,手脚麻利得很。
聚光灯打下来的时候,我正蹲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,拧紧一颗松动的座椅螺丝。
深夜十一点,我摸黑打开家门时,玄关那盏暖黄的小灯还亮着。桌上扣着一碗没动过的白粥,旁边压着张便签:"降压药记得吃,孩子家长会你去。"字迹歪歪扭扭的,像她此刻蜷在沙发上等我时的样子——四十岁的她,眼角有了细纹,头发也添了几根白的,却还是会在我加班晚归时,固执地留
那天邢台下着雨,他扶着轮椅上的奶奶看了最后一眼婚礼现场,没哭,也没说话。
清晨六点半,静安寺旁的老弄堂里,95岁的周志棠准时推开木门。藤椅擦得锃亮,搪瓷杯泡着碧螺春,杯沿一圈包浆温润——这套晨起“仪式”,他坚持了整整70年。作为弄堂里最年长的独居老人,他每月1.2万的退休金足够体面,却始终守着一间老房、一张旧照,活成了邻居口中“最痴
那天夜里,村里的狗叫个不停,我正躺在床上刷手机,突然看到巧真阿姨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动态。只有短短三句话:“走了,不吵了。有些委屈说不清,孩子我会想。”配图是一个行李箱斜靠在墙角,昏黄的灯光下,像是家里的客厅一隅。我心里猛地一沉,这语气不像回老家探亲,倒像是被迫
1997年的夏末,南京西路的梧桐叶还没染上秋黄,空气里却已飘着离别的味道。我攥着那张印着“XX职业技术学院”的录取通知书,指节泛白,抬头望见林微手里烫金的复旦大学信封,像块烧红的烙铁,烫得我眼眶发涩。